微信卖货佣金多少钱?微信卖货佣金多少钱一个月?

微信卖货佣金多少钱?微信卖货佣金多少钱一个月?

绘图:杨佳

“叮咚叮咚叮咚……”林芳的手机又响了,疫情期间无法返岗,她干脆在朋友圈帮忙吆喝卖些农副产品。疫情将整个商业版图带到了全民微商时代,也为日后消费方式的改变埋下了伏笔。内购群、秒杀群、漏洞群、返现群、领券防身群……全民微商下,微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各种打着精明消费的购物微信群出现,但那些比市场价低2—4折的漏洞价格是怎么来的?号称返现的购物订单真的能返现么?需要先消费才能获取佣金的“合伙人”真的能赚钱么?今年“3·15”我们聚焦微信群卖货的秘密,让你消费得更明白。

低价内购是真漏洞还是借机刷单

“您平常在微信上购物吗?在我的省钱内购群吗?最近物价上涨,精明消费愈发重要,我邀请您加入内部优惠群,很多是日常价格的2—4折。”日前记者接到一个入群邀请,邀请人表示这是一个电商平台的内购漏洞群,可以低价领券买到电商平台的正价产品。

记者在群里发现,仅是3月11日这一天下午5时之前,群里就已经发了45条产品信息,产品价格一般是正价产品的一半,比如一个化妆镜在电商平台上买89.9元,在群里领券购买则是29.9元。

“近两年我加了不少这种优惠群、补漏群,觉得可以捡便宜。一般都有一个省钱小助手之类的角色甩链接,仿佛一个没有感情的刷屏机器。”曾经做过微商的李琪告诉记者。

那这些“商品漏洞价”是怎么来的呢?李琪表示,一些内购群、秒杀群之所以能拿到低价,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商家上新品时,为提高店铺排名和商品排名,会用降价或“刷单”的方法冲销量,现在多数商家会选前者,也会选择一些推广平台做促销活动,就诞生了微信秒杀群、内购群等。

“不过有时候这种所谓漏洞价的产品就是个幌子,商家可能会用各种理由让你退款。”李琪表示,商家为了冲销量会放更多的券,之后会找库存不足等理由让用户退款,对用户来说没有产生实际金钱损失,但这也是一种变相“刷单”。“有些在淘宝、微店没有线上店铺的商家,以‘清库存’为由临时拉群卖货,这种转账交易的风险非常大,一旦被人拉黑或删好友,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李琪说。

订单返现是互利互惠还是“割韭菜”

和以省钱为噱头的内购群、秒杀群类似,订单返现也成为拉人入群的方式。比如不少商家就以“上课打卡一年免学费”“转发5位好友免单”“3人成团免首单”“5位好友入群返10元”等作为促销手段,一来用户购物有减免,二来为商家拉人气,但这些看似互惠互利的订单返现背后,却也隐藏着消费陷阱。

“我去年七月在清新冥想微信公众号买了一年期的冥想课,学费499元,介绍说每天学习,坚持一年就可以返现。但从本月开始,我的两次学习记录被抹除掉了,之前也有别的学员在群里反映过这个事,而平台方均以‘没截图没成绩单’为由拒绝处理,要求我们拉人买课补记录。”一位女士在投诉平台上发言称,499元的线上冥想课程此前承诺打卡一年就将免学费,但是平台常出现系统问题,导致学习没有证明,而平台推卸责任,一味让学员拉人买课才能补回记录。“我们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全部被这种欺诈行为‘割韭菜’!”这名女士气愤地说。

和内购群的打折相比,订单返现具备更大诱惑力。所谓的“订单返现”,本质上是通过人际关系红利达到费用减免的目的,但不少平台对于返现都有前提条件,往往不留心就会被“割韭菜”。“用趣专享APP之初还算正常,但是现在APP用各种方法阻扰用户提现,首先冻结用户账号,说是操作异常,后又要用户提供身份证照片及动态视频等方法阻扰用户提现。”顾先生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趣专享是一个购物返利APP,在微信上也有小程序入口,主打“0元购,9.9包邮”专享购物返现,累计返现达到30元可提现,达不到30元可在趣专享上通过广告点击、玩游戏等方式获取金豆,10000金豆可以换一元,等攒到30元的时候就可以提现。

但不少消费者发现,等到30元攒够之后往往会被平台以“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异常或违规行为”,将账号暂时冻结,上传身份证等才能解冻账号。顾先生认为,趣专享的“返现”只是幌子,注册趣专享APP之初,根本没有提出需要身份信息才能提出自己通过购物积累的返现金,等到可以提现的时候,却以各种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为条件,非法搜集用户个人信息。

先消费再赚钱是创业新机还是“空手套白狼”

而从各型各色的内购群、秒杀群中还衍生出一种宣称“宅家赚钱”模式——微商推手,所谓的微商推手类似于“云导购”的角色。“特别是疫情期间,很多人上不了班,不少服装化妆品公司都推出了招募推手或者全民合伙人的信息。”李琪说,“不过要成为合伙人,还是有条件的,首先就是要自己先购买这家的产品,但是往往自己消费的都比赚得多。”

汇美集团下的茵曼品牌是率先招募推手的服装企业。在官方发布的信息内,茵曼还面向社会各界招募10000名“茵曼推手”,“茵曼推手”可通过各种渠道,推广茵曼商品,享实付金额20%的推广佣金。2月21日,“茵曼推手”微信直播首秀现场,汇美集团董事长方建华空降直播间派送福利。当晚超过19万人观看,3小时销售额破62万元。

但“推手”背后有另一“推手”。记者了解到,要成为“茵曼推手”需先自购100元,之后可以得到分享返现和专业指导服务,返现金额最高达20%,成为“茵曼推手”后有效期为180天,有效期内或过期后,需再消费300元才可刷新有效期,引发了消费者对于能否回本的疑问。

业内人士表示,疫情下确实出现“全民微商”的情况,怎样拿到高额佣金的前提是个人对平台的了解程度。加入微商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商品和推销方式,切勿被各种“画饼”冲昏了头脑,而随意增加代理商品种类、提高代理级别等,防止被骗,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社交电商带来海量用户和商家的同时,带来的假货多、品控难等问题将渐成绊脚石。曹磊建议,平台品牌直营和自营模式能对产品、售前售后服务质量有更好的把控,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或将成为今后社交电商发展的主流。

记者观察

疫情下警惕微商“膨胀”

疫情给了微商再一次腾飞的机会,投机者也伺机而动。疫情期间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里遭遇了“口罩诈骗”,遇到的情况不一而足,比如KN95口罩被证实仅仅是普通的棉纱口罩、生产日期和产品资质有问题等,不少投机者打着卖口罩的幌子“空手套白狼”赚取黑心钱。

疫情期间,安徽、陕西、广东等多地喷洒环保酵素消毒引热议。对此,专家指出,环保酵素消毒是骗局,各地用雾炮车喷洒的环保酵素,其实是烂菜叶发酵的馊水,环保酵素被当成消毒产品,背后是“酵道孝道”这一微信公众号的推波助澜,该微信号曾多次宣讲环保酵素的益处,并通过微信号文章将读者“引流”到线下,最终使读者缴费报名参加该公司举办的培训班。

疫情下,“微商”群体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和前几年“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同的是,立白、蒙牛、哇哈哈等大品牌的入局,让微商有了更多展示正面的机会,并逐步正规化。由此出现了“泛微商”的概念,购物推手和订单返现都可以归类其中。泛微商实际上没有层级代理和压货压力,在微信朋友圈、社群、直播对商品进行推荐,促成交易,通过推荐购买获得分佣,是不涉及压货、层级管理以及处理发货售后的企业微商模式。

在疫情之中,泛微商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让一些品牌在实体门店停滞的情况下,实现了销售的逆势增长,也为暂时无法返岗的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但同时要看到的是,随着微商阵营的扩大,推手们如何管理,如何保障消费体验等仍是待解的问题。

疫情让微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也让整个行业有机会深思和反省。微商如何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感,如何保障产品品质,如何提升品牌形象等,这些都需要仔细再考量。此外,从疫情中也看到,不少投机者利用朋友圈钻各种空子,打击微商违法行为,建立一套成熟的微商体系,更多的还需要监管部门的支持,微商的“正规化”之路,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南方日报记者 彭颖

新兴消费领域成“重灾区”

教育培训上升为投诉新大户

又是一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消费投诉热点领域有哪些、呈现出哪些趋势……这些消费投诉情况备受各界关注。日前,南方日报记者梳理分析多地消委会发布的2019年全年消费投诉情况发现,汽车销售、家用电器、预付式消费等仍是投诉关键词,教育培训“异军突起”成为投诉新热点,而新兴消费领域则成投诉“重灾区”,相关投诉量呈不断上涨趋势。

新兴消费领域投诉显著上升

从陆续发布的2019年全年消费投诉数据来看,投诉热点与当下消费趋势存在一定的联系。当前,互联网技术越来越紧密地与消费领域相融合,并衍生出新的产业业态和消费模式,交易在线化就是一个显著特征,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相关消费投诉的显著上升。

广东省消委会3月10日发布的《2019年度广东消委系统消费投诉分析报告》称,纵向分析近年广东投诉量增长,均与一个行业密切相关,那就是互联网服务。在领域方面,网络游戏、共享消费、线上旅游、互联网金融、网上家政、网上地产、网上汽车、网上医疗……覆盖面不断延展。

广东省消委会分析认为,互联网服务投诉持续快速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广东是互联网消费大省,互联网产业十分发达,互联网消费领先全国。但发展过于快速带来了行业问题,表现在消费端,则消费矛盾十分突出。

长三角三省一市消保委去年7月首次联合公布的投诉数据分析显示,2019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消保委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85748件,同比上升11.8%,新兴消费模式“成功跻身”汽车、旅游的行列,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此前,广州市消委会在分析2019年上半年消费投诉情况时表示,期盼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能审视“发展中的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加快补齐管理规章和监管执法的短板,避免风险愈演愈烈,同时提高行业新业态的治理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事实上,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18年热点消费领域投诉数据报告中,新兴消费领域便被列为当年消费投诉的新“大户”。针对新兴消费领域投诉显著上升,长三角消保委联盟通过数据建模的多维度分析,梳理出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新兴企业高速扩张,在销售与服务的过程中瑕疵较多;二是商业模式尚未定型,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产品与服务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承诺不履行的情况多发;三是新兴企业普遍存在顾客服务能力和其市场规模不匹配,消费争议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已经成为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痛点和堵点。

预付式消费投诉多维权难

预付消费顽疾难除,消费维权困难重重仍是热点……在众多投诉中,关于预付式消费投诉居高不下。广东、江苏、上海等地消委会均将“预付式消费”列为2019年消费投诉关键词。

2019江苏消费投诉分析报告显示,预付式消费纠纷仍是热点。2019年全省消保委系统共计受理预付式消费投诉16328件,虽然与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3.8%,但投诉量居高不下。

投诉数据显示,关于预付式消费,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商家以“解释权归商家”等“霸王条款”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逃避自身应承担的责任;部分线下经营者倒闭“跑路”,导致消费者预付资金损失;线上平台企业以预存款、押金、账户充值等名义占有消费者的资金,不当设置退款障碍、不履行退款承诺等。

广东省消委会公布的2019年消费投诉分析报告显示,从维权实务来看,预付式消费市场准入门槛低,大量经营规模小、资质差的经营者涌入预付式营销行列,导致预付式市场主体身份复杂,良莠不齐,难以规范。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部分预付式营销的审批、备案、巡查及资金存管等要求,但缺乏强制、有效的监管手段,监管执法难以到位。

办卡容易退卡难,以经营者倒闭跑路为例,因无法查找经营者,消费者组织无从开展调解。此外,大多消费者缺乏理性认识,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忽视预付式消费潜在的风险,仅凭经营者的夸大宣传和优惠力度盲目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也不注意签订书面协议以及保留相关的收费凭证,导致后续维权举证艰难,多以失败告终。

江苏省消保委提醒,参与各类预付式消费前,应了解清楚经营者的市场信誉和经营状况,尽量选择规模较大、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好、经营状态佳的企业,警惕商家各类优惠陷阱,不可因为商家优惠幅度较大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签订预付费合同前,应认真阅读有关会员细则、服务合同等格式文本,详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特别要注意其中的限制性规定,不要被经营者各种优惠条件所迷惑。进行预付式消费时,尽量避免因投入过高,承担过大风险。

教育培训成投诉新大户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教育培训的投诉近年来也不断增多,成为各地消协公布的投诉热点之一。

2019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投诉201114件,教育培训、汽车销售、酒店住宿、文化票务、家用电器、交通出行、“医疗”美容、网络促销等成为2019年消费投诉关键词。

广东省消委会公布的2019年消费投诉分析报告显示,除了生活社会类服务投诉,网游虚拟财产、账号安全、家用电子电器售后服务和质量问题、教育培训贷问题、预付消费维权困难,养老机构乱象等类型投诉也是2019年广东省消费投诉的热点和难点。

而据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度,浙江省消保委系统共受理消费者投诉89173件。其中,浙江省消保委共受理教育培训类投诉2048件,位居服务大类投诉第四位,相比上年同期上升56.37%。诱导办理金融贷款、培训机构关门跑路等问题最为严重。

2019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教育培训类投诉10915件,同比上升55.6%,外语培训、技能培训、课外辅导、幼儿早教是投诉焦点。部分培训机构在快速发展中,缺乏诚信意识和自我约束,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一些培训机构以各种营销名目,诱导消费者签订课程周期长、学费金额大的合同,并以可办理贷款等来吸引难以一次性支付全款的消费者。同时,部分培训机构存在设施不足、师资薄弱、课程缩水、退换设障碍、承诺不兑现等问题,部分机构关门停业造成消费者损失。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消费提醒

遇到延迟发货和订单取消怎么破?

“2月10号拍下的商品,之前在疫情期间也理解了,现在都复工了还迟迟不发货!”有网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如是称。对此,商家回复称:“因疫情影响会尽快发货,对快递时效会有一定的影响,无法保证具体到货时效。”

上述网友和商家的对话,在疫情期间并非孤例。疫情期间,不少消费者选择在线上购买防护用品及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由此引发的纠纷及潜在风险也呈现出增长趋势。从多地消协在疫情期间接到的咨询投诉来看,网络购物引发的消费纠纷主要涉及医用防疫用品、日用商品、食品、售后、物流等。

其中,卖家无理由长时间不予发货、订单被无故取消的投诉件占比较为突出。此前不久,“海豚家”等商家在消费者下单并且支付成功后采取单方“砍单”行为,涉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广泛质疑。

疫情期间,由此产生的延迟发货和订单取消等互联网纠纷,该如何处理?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确因不可抗力或者情势变更而无法正常履约的经营者,应当通过有效手段及时告知消费者,取得消费者的同意和谅解,及时、足额退还消费者支付的费用。

如果是防疫物资被政府定点采购,生产工厂被临时征用,从而导致部分货物无法及时发出,此时虽然销售者未能及时履行合同义务,但该行为系为维护公共利益,因不可抗力所导致。在此情况下,经营者因疫情防控需要导致无法按时发货的,一般不需承担违约责任,但应当与消费者协商延期发货或取消订单,进行退款。

有律师表示,如果下单时,客服、平台或订单页面没有提示几天发货及受疫情影响快递可能会延迟,那么企业不发货、不退款则构成违约行为。消费者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退款并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口罩、消毒液、温度计等商品需求量大、供应紧俏,一些电商商家借机实施诱购、“砍单”等不良营商手法牟取不正当利益。宁波市消保委近日发出消费提示,一些商家本身没有货物或者囤货,利用消费者购买防护产品的急切心理,不仅诱导消费者下载APP、注册下单、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更有甚者关闭原预定交易链接后,另辟渠道提价销售。

业内人士提醒,网络购物应谨慎选择商品款项支付方式,可优先选择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收到货后再确认付款。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以微信、银行账号直接转账付款,却未收到商品的情况。如消费者遭遇诈骗等情形,应及时报案。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o.com/10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