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电商发展现状与趋势,旅游电商发展现状与趋势图?

尽管传统的旅游旺季即将来临,但在各大旅游电商平台上,却掀起了旅行社退店潮。

6月6日,在马蜂窝“川渝藏商家微信群”里,有人抱怨自己退店两个多月了,但当初开店交的押金,却至今也没有退下来。

而马蜂窝此前承诺30天内完成退款。

随后,10多位有类似经历的旅行社负责人,在群里表达不满。

刚接管此群的马蜂窝商务负责人,在应对此事时明显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她让商家去找在线客服,但很快被商家的质疑声淹没。

作为老牌电商平台,京东在处理旅行社类似事情时,手法要高超得多。

他们的商务先是把准备退店的商家挨个踢出群,然后再分别告诉他们退店流程。尽管京东承诺的押金退还时间长达6个月,却从未出现被商家群起而攻之的情况。

事实上在京东退店,商家收到押金的时间,往往长达12个月。

很多商家因为办理了退店,系统便自动进入退款倒计时。但在等了6个多月发现钱没到账,找完京东客服才知道,退店是退店,退款是退款。

在办理完退店手续后,你还需要在京东商家后台点击申请退押金选项,此时退款倒地时才被激活。

很多商家耐着性子在京东客服云淡风轻地指导下,点击这个按钮时,已是退店6个多月后,他们想拿到退款还得再等6个月。

而在携程,480多家国内跟团零售商家,有300多家在准备退店。除了国内跟团零售,还有活动、游学等版块也有不少商家在办理退店。

离场

2020年6月,京东对外发布公告称,将把自己所持的21.1%的途牛股份,转让给凯撒。

此后不久京东便派出招商经理,邀请旅行社入驻其旅游版块。

招商经理的说法是,此前京东把旅游的流量都给了途牛,在卖掉途牛股份后,京东要自己下场干旅游了。

疫情肆虐初期,尽管各大旅行社损失惨重,但多少手里还有点积蓄,而且都在寻找新的流量源,因此京东很快完成了招商。

但在入驻近两年后,很多商家发现,自己铺在京东上的旅游线路,无论流量还是销量,自始至终为零。

而从今年开始,京东准备向旅行社收取上万元的服务费。

两相对比,很多商家选择了退店。

在京东“天南海北商家群”里,超过21%的商家,在年初就办理了退店手续。

依赖长线跟团的途牛,情况或许更加严重。有不少商家表示,去年在途牛未收到一个客人,因此选择退店。

伴随退店而来的是裁员。

4月22日,有南京自媒体爆料,说途牛裁员50%,虽然我们无法证明该数据的准确程度,但管中窥豹,我们联系了12位之前认识的途牛商务,他们均表示已离职。

途牛的招商体系,也出现坍塌迹象。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多次以商家名义,给途牛负责招商的相关联系人打电话、发邮件,均未成功联系。

自2021年以来,马蜂窝上许多区域排名靠前的线路,常年月销量只有几单。或许是因为数据太难看了,今年初马蜂窝不再对外显示旅游线路的月销量,而是改为显示总销量。

携程的数据稍微好看一点,但很多2021年月销量上千单的线路,现在也不过几十单而已。

而与此同时,各大平台都增加了收费的项目和佣金比例。

在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情况下,这就成了压倒商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毁约

2020年,还有点余粮可以维持;2021年,还有点力气可以挣扎;2022年,真的是要亲命了。

艰难之下,乱象丛生,契约精神变得弥足珍贵。

5月17日,携程发布通知,要求国内跟团零售商,从零售转为代理。转代理后佣金可能提高5%,结算周期也将从一周延长到45天。

想要继续以周结算,需再向携程支付1万元。

尽管很多旅行社的合同尚未到期,但他们的线路依旧不断被携程逼停。

有广东旅行社负责人告诉太务实报,他们有条线路因为“包含保险”被携程下线。“携程不希望商家说包含保险,担心这样会影响到它向客人搭售保险,这我们能理解,毕竟它的地盘只能听它的。”

让该商家不能理解的是,即便他们去掉了“包含保险”字样,携程也不再允许该线路上线,除非他们和携程改签代理合同。“我都合规了,合同也没到期,为什么不能上线?”广东的这位商家讲到此时有些愤怒。

现在,还有47个商家表示在和携程抗争。他们不断给携程内部的分管小组发邮件,询问缘由,提出要求。

2020年初,也有不少旅行社被携程摆了一道。

因为突发疫情,导致大量跟团产品退订。携程对外表示,将为所有客人全额退款,损失由他们承担。

但有云南商家表示,事后携程并未兑现承诺,他们给客人退了全款,到现在为止携程都没有为其报销订房和订机票的损失。

跨省游时开时闭,让专注长线跟团游的途牛苦不堪言。

2020年,途牛的商务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做一日游的商家入驻,让自己的收入构成多元化,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冲击。

但基于对疫情和途牛的担忧,很多商家谢绝了途牛的邀请。

有重庆商家表示,让他没想到的是,途牛直接抄了他们的爆款线路,甚至连详情页用的都是他们的。

踩踏

2021年,携程在香港二次上市,募资83亿港元。

过去多年来,每每遇到危机,携程都能用钱砸死对手,化险为夷。先后收购了去哪儿、旅游百事通等,控股了同程集团。

2020年,携程集团核心OTA品牌GMV达到395亿元,占中国在线旅游市场58.2%的市场份额,已对线上旅游市场趋于垄断。

在香港二次上市募资,有利于储备更多资金,渡过疫情危机。但携程的商务却似乎遭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2021年,他们完成了让一日游零售商转为代理,并向其“增税”5%的目标。此外,他们还督促这些商家额外再交1万元。

尽管如此,携程商务们的焦虑情绪似乎仍未得到缓解。

我们反复求证,翻看2021年多个携程商家群的聊天记录,发现确实有携程的商务,耐不住了,居然自己下场,在群里指导商家如何“补单”。

而“补单”在电商领域,就是“刷单”的意思。

尽管携程的商务如此努力,但我们还是发现携程有不少区域合并,在招聘时也经常收到他们从携程离职后的简历。

谁也不知道疫情何时会有好转,很多商家选择刷单占个排名,等疫情结束后再赚钱也不迟。

若大家都是这样想的,那就成了问题。踩踏在所难免。

有旅行社就因为在某平台上刷单,活生生把公司从“小规模”,刷成了“一般纳税人”。不得已下,他们准备另外再成立一家旅行社。

随之而来的是价格战。我们联系了5个城市的8个商家,他们均表示,疫情以来,迫于同行的压力或自身的需要,他们经营的主打线路均全部降价30%以上。

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小团将七座车,从奔驰威霆别克Gl8换成了大通,但油价高启,依然感觉有些吃力。

五座车则普遍从天籁,换成了小鹏、理想等新能源汽车,以减少油费支出。

在各台平台加佣、增费,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线路销售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商家在相互间的踩踏中开始撑不住了。

过去五年,出现了很多纯玩小团,他们反复琢磨线路设计和体验安排,在这一波正能量的带动下,强行购物等情况也越来越少。

但随着疫情的持续,全行业的服务每况愈下,曾经哪些美好、阳光的事物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而这些刚被OTA收割完的旅游商家,集体冲进了抖音直播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o.com/29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