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耽搁的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如果不出意外即将在7月17日拉开帷幕。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本届电影节。

作为亚洲重要的电影节之一,香港电影金像奖自1982年诞生以来承包了无数经过时间考验愈久弥新的本土电影佳作。

从《投奔怒海》,《警察故事》,《英雄本色》,《秋天的童话》,《阿飞正传》再到《跛豪》,《新不了情》,《重庆森林》,《甜蜜蜜》。
这些作品也承包了我们的童年和青春期,看到它们仿佛就爷青回那些看似无忧无虑,让幻想肆意生长的年代。
这届的候选名单也早已官宣,我倒是对5部提名最佳影片的电影最终花落谁家颇有兴趣。

《怒火》,《智齿》,《梅艳芳》,《妈妈的神奇小子》和《浊水漂流》这5部电影中有3部在内地影院公映过。
它们分别是《怒火》,《妈妈的神奇小子》和《梅艳芳》。
《怒火》的票房为13.29亿,《梅艳芳》的票房是1.13亿,《妈妈的神奇小子》的票房为1776.9万。
这票房过分悬殊。
究其原因在于,《怒火》是陈木胜病逝前最后一部完成的商业动作电影,天然是一部在影院观看的作品。
《梅艳芳》和《妈妈的神奇小子》则是文艺风格的电影。前者主打已逝的香港巨星梅艳芳,后者主打身残志坚的励志运动题材故事。受众相对较小,缺少像《怒火》这样明确的商业定位,票房不佳也是必然的。
虽说在票房上输了《怒火》一大截,《梅艳芳》和《妈妈的神奇小子》却因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输出获得评委赏识。
《智齿》和《浊水漂流》因为故事题材的敏感度,未能在内地影院上映,但它们的创作风格大胆独特,表现手法新颖有趣,自然也是金像奖评委喜欢的类型。
这次到底是票房为大的《怒火》胜出,还是推崇普世价值的《梅艳芳》和《妈妈的神奇小子》摘得,抑或是《智齿》和《浊水漂流》这类剑走偏锋的创新电影笑到最后,7月17日见分晓。
而这次的最佳电影奖项竞争让我想起了21年前的2001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争夺战。
同为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的PK。
就让时光机穿梭回千禧第一年。
2001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角逐中,李安的《卧虎藏龙》和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成为最佳影片的呼声最高。

首先看看两部电影的卡司阵容。
李安请来了香港一线大牌出演,周润发,杨紫琼在香港的票房号召力强大,都曾在好莱坞发展过。

拍武侠电影自然要跟香港演员合作,毕竟这可是香港电影中引以自豪,可以拿得出手的电影类型之一。
武侠电影在香港的发展源远流长,从胡金铨和张彻的邵氏武侠电影到徐克新武侠电影都镌刻着香港制造的基因。
敢于勇闯好莱坞的华人明星,香港就有不少,从成龙,李连杰再到周润发和杨紫琼。
周润发在好莱坞拍过《替身杀手》,《边缘战士》和《安娜与国王》等影片。
杨紫琼同皮尔斯布鲁斯南合作的《007之明日帝国》让她迈入国际影坛。
有了这些勇闯好莱坞的辉煌印记和过硬的演技傍身,李安才敢放心邀请他们出演。
王家卫也是请来一众演技派大咖,梁朝伟和张曼玉出现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就是电影精品的绝对保证,而且两人跟王家卫合作过多次,熟悉彼此的风格。

张曼玉从1988年的《旺角卡门》就跟墨镜王合作,再到90年代的《阿飞正传》,《东成西就》,《东邪西毒》,每一个角色都塑造的与众不同,流光溢彩。
梁朝伟更不用说是王家卫的御用男主角。合作越来越得心应手,王家卫和梁朝伟相互成就,梁朝伟更应该感谢王家卫让他摘得当年戛纳影帝。
除了两部电影的主角星光熠熠之外,两部影片的精益求精也在业界享有盛名。
李安在《卧虎藏龙》片场对于每场武打戏都精雕细琢,据章子怡回忆她在片场从未被李安导演赞美过一句,相反,还对她的表演提出更苛刻的要求,打小就没有武术功底的章子怡不得不咬牙练习每一段武打的戏,演不好还会比其他演员花费更多时间练习,时时刻刻担心自己被换掉,也足以感受到片场拍戏的严谨。

王家卫则是慢工出细活,许多跟他合作过的演员都抱怨他拍摄周期过长,就连张国荣都说跟王家卫八字不合,合作了《春光乍泄》后就一别两宽。
拍《花样年华》,王家卫带着一众主创飞到柬埔寨莫哥窟去做实地考察,而且剧本也是一改再改,这些都是典型的王家卫的拖延症状。

他喜欢慢慢琢磨,也希望主创也能熬得住,就凭这种匠人精神,打造出来的电影自然是光芒万丈。
再看看两部电影的票房。
如果将这两部电影放在影院和观众中去审视,李安的《卧虎藏龙》绝对会更胜一筹。
李安毕业于美国的电影高等学府,是正统科班出身,对好莱坞电影的那一套驾轻就熟,也懂得如何在商业和艺术上取得微妙的平衡,不仅不让制片人亏钱,还能收割大把票房,是投资人喜欢的那种香饽饽。
像他执导的《断背山》和《派的奇幻漂流》都在美国主流院线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哪怕如《色戒》这样偏文艺类的电影也在当年的国内院线取得不错的票房佳绩。
《卧虎藏龙》在美国的院线票房相当喜人,收获1.28亿美元的票房。这对于一部非英语对白,而且还是讲述古代中国侠士的东方功夫片而言在商业上算是相当成功了。
即使在中国的票房也好过《花样年华》,内地票房有1500万,香港票房收1476万。
而《花样年华》在内地票房1000万,香港票房才866万。
扎根在香港商业电影中的王家卫并没有李安扎实的学院派经历,他是片场靠着消耗掉一卷一卷的胶片掌握拍摄电影故事的技巧。
但他也不是不懂商业电影的窍门,他为了弥补自己进度落后严重超支的窘境而拍摄的癫狂之作《东成西就》在1992年的香港电影票房还算不错,让他得已继续拿着收割的票房去仔细捣鼓他的文艺情怀之作《东邪西毒》。
或许王家卫骨子里有着文艺青年的情结和追求完美的态度,不愿意放下身段,把一出讲述出轨爱情的戏拍得太过商业化和世俗化。
影片在当年的香港票房和内地票房都不算太高,只是挣得一个叫好不叫座的名头。
即使有演技派加盟,画面也足够漂亮,还一度让主演上了央视春晚,但院线票房就是起不来。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委会的选片眼光了。
毕竟作为行业内的精英和权威,他们阅片无数,选择的标准就要尽量贴近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标准上。
看看历届最佳影片的风格和主题,或许能一窥评委为什么偏爱《卧虎藏龙》,而不是《花样年华》。
《卧虎藏龙》表面看是一出精彩绝伦的中国传统功夫打斗戏,实则讲述女性挑战父权制度,为爱,欲望和自由而斗,可以说有种女性自省和觉悟。
这种深层次的故事内核才是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委乐见的主题,跟香港精神和中国传统价值观所秉持的愿景有某种高度的契合。
而《花样年华》看似唯美朦胧的镜头内隐藏着某种跟普世价值观相背离的危险道德表达。
两个均有家室的成年人游走在试探婚外情的灰色地带,上演一出欲擒故纵的爱情游戏。
哪怕梁朝伟和张曼玉的表演多么的丰满且张弛有度,但也难以掩盖影片所传递的不道德内核。
另外这部影片太过于纠结男欢女爱的小情小调,无法与更广大的社会背景融于一体,充满了导演对六零年代的个人意淫和想象,影片的美学风格的确独树一帜,但探究它的社会意义则太过欠缺。
《卧虎藏龙》则聪明得多,将男女恩怨情仇的那些事都放置在一个相对广义的社会语境中去阐释,突出女性敢爱敢恨的时代精神,表面充满各种追逐打斗等商业化元素,但实则是一个鼓励人们敢于突破现状,追求自我的文艺内核。
再将《卧虎藏龙》放置在香港历届最佳电影的谱系中去对比,它承袭了香港电影对草根精神尊崇的普世价值观,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和艺术上的创新也是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委所青睐的。
说了这么多,不妨再回到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提名名单上来看,无论最后哪一部电影获胜都是香港电影的胜利,毕竟作为一个关注本土电影现状的电影节,将最重要的奖项颁发给自己人不是更香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o.com/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