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电商官网,民生电商北京地址?

2021年11月初,辽阔的东北松嫩平原被一场大雪包裹,光秃秃的玉米杆躺倒在地里,10月刚收割的玉米粒码放在不远处的粮仓内,在静寂的冬天里等待新一轮价值循环。

不久后,这里将实施全国性玉米可流转数字仓单的行业标准,仓库装上可实现智能监管的新设备,接入新系统,将仓内的玉米,映射成农业供应链中的数字资产,由此,玉米,这类长期在供应链中难以发挥实际价值的动产,能和厂房之类的固定资产一样得到金融机构认可,成为粮食企业或粮户融资的重要依赖。

这项标准由民生电商牵头、联合中仓协等机构共同制定,落地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可流转的数字仓单标准,从而加快整个产业的资产数字化进程,推动金融服务贴合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这背后是民生电商在金融技术上的五年摸索,尤其2019年推出的专注粮食行业的资产数字化科技平台——民农云仓,为解决粮食供应链融资扫除了不少技术障碍。对民农云仓而言,它正在用技术让更多人看到农业产业链的资产价值,而这正是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基石。

解决3万亿农业金融缺口,为何先要有一个可流转数字仓单标准?

这套标准的关键价值,在于缓解以玉米为样板的农业供应链的融资难题。

标准参与者之一、民生电商副总裁、首席信息官熊飚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这套标准的核心是规定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中玉米仓单的存货要求、仓库物联网要求、仓单数据要求等,落地后意味着玉米行业的资产数字化,有了可参考的经验和科技模板。

过往,在农业行业的龙头企业、中上游粮户、中小企业融资时,粮食资产的仓单一直扮演着尴尬的角色,几乎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单凭仓单从银行获得资金。手中有粮,可偏偏不能用粮来借钱。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三农领域金融缺口约为3万亿元。

银行也很无奈。首先,粮食作为一种动产,经常出现一物多卖、一物多押问题,引发权属争议;其次,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无法及时准确获取货物信息,如资产质量变化;三是有可能出现账实不符、多方偷盗货物、篡改数据的情况;四是风险出现后,货物处置不畅容易导致坏账。以往,依赖人员来核实资产的银行,压根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庞大的农业供应链金融需求,成了银行眼中可望而不敢触碰的“蛋糕”。

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这种落差,说白了,还是仓单不可信,不可控。本质上是因为信息不透明、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互不信任,一是放贷方无法通过监控资产来识别风险,二是风险出现后,很难及时处置不良资产。没有信任,仓单就无法流转,进而导致,类似玉米这样的农业动产得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认可。

“这套标准解决的是流通的问题,仓单自己用没问题,但关键是你的仓单别人认不认,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全国性的可流转的仓单标准。”熊飚解释,在这套标准里,关于哪些人有开仓单的资格、仓单本身包含什么信息、运营平台和运营主体符合什么条件,都做了详细规定,具体涉及仓储数字化能力、统一设备、规范操作制度等细节。

要形成统一标准并不容易。2020年民生电商开始牵头,和多个机构沟通,经过一年多才真正落地。

在熊飚看来,标准制定有两方面的挑战,一个是和各地粮仓关于标准化的沟通,一个是和金融机构在合规性上的沟通。

在和粮仓沟通中,各地仓库的管理规范和技术不同,需要统一服从一个标准。比如仓单看重重量指标,设备是地磅,但各地的地磅有差异,而要统一更换工作量很大。民生电商团队就与当地反复沟通,“要让你的上游、下游、金融机构都相信仓库数据,必须推统一标准。” 这样一来,各方都能实时了解到各地仓库情况,包括收储进度、实时进仓、未来出仓数据等,方便做风险预判。

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则难在合规性上,和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沟通,需要让技术标准符合金融产品的规范。

熊飚介绍,除了在银行融资上,可流转仓单标准的落地,也让类似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能更深入参与农业供应链,如以前仓单保险保费高,因为保险公司不知道仓库内放了多少粮食,就按仓库满额状态定保费,保费高,企业投保意愿不高。如今实时监控数据和了解价格波动后,粮食成了动态资产,风险得到明确预估,保费也能降下来。

同时,由于设备监控到位,民生电商还和保险公司争取到其他保障,比如粮食丢失、被盗时,也能获得理赔。与此同时,不良资产处置机制也逐渐完善,比如和大宗粮食交易市场合作,一旦抵押的粮食需要处置,能迅速在市场变现。

“通过玉米标准的落地,我们想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东西在不在、坏没坏、是不是值钱。”熊飚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可以说,有了全国性可流转玉米仓单标准的建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探索又进了一步。

技术牵引,粮食资产的数字化流转正在加速实现

仓单流转的支撑是科技,民农云仓成为首个支持玉米可流转仓单标准运行的科技平台。

民农云仓——2019年底由民生电商旗下民熙科技推出的国内首个专注粮食产业资产数字化平台。该平台主要依托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实现粮食资产的智能金融监管和资产数字化,相当于为粮食供应链和金融资金间搭起一座桥。

“农业产业链的最大问题,是流通物资在金融机构眼里,谈不上是资产,因为监管不了,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且用高性价比的技术去做。”熊飚介绍开发民农云仓的初衷。

监管离不开设备和技术,当时面临的头号问题是反欺诈。要知道,粮仓一般放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有时视频画面里一小时都没有人或车辆经过,画面几乎静止,如何让金融机构相信这个画面是刚刚发生的,而不是昨天或五分钟前的?“要找到摄像头,还得解决可信的问题,并且解决大量采购成本的难题,这就是反欺诈的难点。”

过往行业采用大量传感器、电子锁等方式,成本很高。而伴随技术进步,民农云仓开始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和AI视频、大数据等技术解决账本篡改、一物多押、信息不匹配等问题,把成本降了下来。熊飚回忆,过往一个仓的智能化改造费用是500万元,现在则是5万-10万元。

金融机构也开始认可这种技术,尤其2020年疫情以来,实地考察不便,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监管的依赖,会要求开放摄像头多个功能权限,便于实时接入数据做各种分析。

技术上的改变,也让银行能放开手脚给粮食企业做融资,这为农业供应链融资变革带来新的契机。

在过往,中小企业要融资,大多要依靠龙头的核心企业做担保,通过产业链的订单关系证明自己的价值,核心企业也乐于用自己的信用帮助上下游成长。但问题是,农业产业链链条很长,这种方式只能庇佑和核心企业相关的几级链条,而且核心企业多为上市公司,有财务压力,无法做更多的融资担保。

按照可流转仓单标准的服务路线,当一批玉米进入符合民农云仓技术要求的监管仓,仓库管理方既可以在民农云仓系统内,根据需求开具一份数字仓单,仓单经系统与仓内资产校验后即时生成,而玉米持有企业可以以该仓单进行交易或融资。这份数字仓单,与仓内资产保持实时动态化匹配。而仓单每发生一个变化,不仅在民农云仓系统中得以展现,更会实时推送给中仓登仓单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公示。而平台方民农云仓,则保障仓单数据的有效,以及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信任链条,引入银行、保险、期货等参与方。

看似简单的可流转仓单标准之下,其实已经构建了一个农业资产数字化的小型生态。民农云仓接入后,通过技术实现透明化和可流转,相当于证明了中小企业的资产价值,给整条产业链上的企业都盖了“印戳”。

除了中小企业、农户受益外,农产品龙头企业借此也可以实现自身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比如民农云仓给新希望集团做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对每天收粮品种、数量、价格做实时统计,方便考核团队绩效和资产管理,来对市场变化做更敏捷的财务分析和及时调整,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底层资产数字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民农云仓合作的粮食企业包括新希望集团、东方集团、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内蒙古通粮集团等;已经达成服务协议的玉米资产超过200万吨,累计获得建设银行、中关村银行、九江银行、浦发银行、中原银行、浙商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等10多家银行的超60亿元授信。

民农云仓所呈现的全新供应链金融作业模式,也逐渐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过往银行不放心,会先给民农云仓授信,相当于民农云仓从中承担起了担保角色。熊飚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今年最大的变化是,民农云仓可以独立出来只做科技监管,真正承担起平台方的角色。

在此基础上,民生电商为民农云仓绘制了新的蓝图。一方面横向扩展,从玉米延展到小麦、稻谷、棉花等作物;另一方面朝纵向发展,把资产数字化能力赋能给核心企业,输出技术和管理方式,以每个核心企业为中心,为他们打造面向产业链的管理平台,建立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应用,比如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等。 “

数字化是整个产业链在做的事,每个企业都可以构建自己的生态,去影响上下游,影响合作伙伴和交易对手。”熊飚说。

同时,他们也在摸底产业链上的企业规模、数量、价值点、需求点,方便为政府制定补贴政策时提供一定参考。

熊飚表明了民生电商在供应链领域的寄望——借助技术重新塑造产业链上的共生关系。“我们希望改变的事情,是用技术真实描述对实体产业的认知,让大家看到产业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用技术将这些价值流转起来,来共建这种信用环境。” 撰文|刘雪儿 编辑|孙静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o.com/4704.html